股价腰斩之后,机构又开始疯抢,确定性超强的寡头
资本市场上,短期讲的全都是预期。比如某企业拿了大单,资本市场想的是,这家企业过一阵子业绩会怎么怎么爆发,然后市值飞涨,市值的涨幅甚至可以达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等大单真的要开始变成业绩的时候,这些企业就开始猛跌,因为市场想的是,之后业绩肯定要下降,全然不管企业拿了这个大单是否会产生更长期的有利影响,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之后业绩要下降先跑为敬。
之前的ICL如此、IVD如此、疫苗如此,现在的新冠小分子CDMO也是如此。
拿了辉瑞新冠小分子药大单的CDMO,当初涨得多狠,现在吐出去就吐得多猛,甚至吐得更多。
这就是资本市场,短期做的永远是预期判断游戏,想不被卷入资本市场的预期判断游戏,最佳做法就是目光看得比他们更长远。
01
凯莱英
拿了辉瑞两笔大单的凯莱英,今年上半年的业绩直接爆表了,营收达 50.41 亿,同比+186.4%,归母净利润 17.4亿,同比+305.3%。
这里面,来自辉瑞大单的收入大约为30亿,如果把这30亿剔除,常规CDMO业务收入在16亿左右,与去年持平。
这非常不容易,因为大单要得又大又急,势必会对公司原有的产能造成挤压,公司交付了大单还能保持常规业务的正常生产,其实很难得。截至发半年报的时候,公司小分子CDMO在手订单高达12.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亿),即便扣除余下的新冠订单也有约40亿人民币,是常规业务一年多的量。
比在手订单金额更直观的数据就是公司管线订单数量,同所有的头部CDMO一致,即便市场不停怀疑中美关系会导致头部CXO拿不到单子,可头部CXO的单子就是在市场的质疑声中创新高,仔细看下图,公司在手的订单项目,不论早期还是中后期,都比去年同期有相当大幅度的增长。
正如所长在之前的文章里反复讲的,新冠带给ICL的不仅是短期的核酸检验收入,长期来看,其实是帮助他们敲开了同医院合作的大门;新冠带给头部CDMO的也不仅是一次性的大单,而是帮助他们打响名声、收获更多客户以及实现产能爬坡。
这两点可能都不是特别好理解,所长额外啰嗦一下。
首先,大家都知道,我国的CXO很强,强在庞大的工程师红利,强在中国人民勤劳肯干可以996,强在即便疫情封城也要在工厂里保证订单不被耽误……
但国内CXO的崛起其实是近两年的事情,目前国内CXO在国际上其实还排不上号,全球前十大CXO里,只有药明系(康德+生物)勉强排到了第五,所以,拿到大单意味着国内CXO越来越多地开始被国际企业认可,未来才会有更多的订单。
其次,CXO扩产能有个时间,新的产能即便投产也不会立马满产。一般来说,投产第一年产能利用率达20%、第二年40%、第三年60%这样子,产能有一个爬坡期,相应的毛利也就有个爬坡期,一般刚投产的时候,整体毛利是会下滑的,这点看康龙化成的CDMO业务就能看出来。
去年以前,康龙都没有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因此,CDMO只能为客户生产到临床一二期,客户的订单走到临床三期往后就只能转移出去找其他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的CDMO企业,如九州、博腾、凯莱英。
但近两年,康龙开始陆续补足后端规模化生产的短板,新工厂陆续投产,于是毛利有所下降,造成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凯莱英的小分子产能从2020年的2826升扩展到今年上半年的5300升,基本翻了一倍,如果没有辉瑞大单一定也会出现康龙的局面,但这次中报体现出来的却是净利润增长大幅高于营收,相当于新冠让公司的产能爬坡快速往前推进了。
所以,新冠给凯莱英以及我们后续要说的博腾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性收入这么简单,而是让他们的口碑和承接订单的能力再次上了一个台阶。
除小分子CDMO业务外,凯莱英的新业务进展也非常顺利,新兴业务在上半年总共实现收入 3.93 亿,同比+173.9%。具体来看,化学大分子、制剂、临床研究服务分别同比增长210.7%、79.4%、242%。
所有的新业务在手订单总共达2.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亿,其中,生物大分子在手订单超 2.6 亿。
除了市值不好,业务层面处处都好,今年高增长基本不用发愁,今年基数太高,明年大概率下滑,但后年乃至再往后又会正增长。
02
博腾股份
博腾和凯莱英的情况非常相似,今年上半年都是被辉瑞的大单砸出了惊人的好成绩,而且利润增速大大高于营收增速(上半年营收 39.14 亿,同比增长 211.67%;归母净利润 12.12 亿,同比增长 465.01%),道理嘛,前文有讲,这里就不复述了。
辉瑞给公司的订单总共8.98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57 亿,去年交付并确认收入 3.16 亿,今年上半年交付并确认销售收入 28.28 亿,大概还剩25亿左右的新冠订单没做完。
剔除掉新冠大单,公司实现收入约 10.86 亿, 同比减少约 13.54%,这当然是因为公司为了快速交付大单从而冷落了常规单子,就这点来说,大单给博腾造成的挤压还是比凯莱英要多些,当然,大单对凯莱英的挤压也比药明要多些,至少药明剔除大单的常规业务也还是高速增长的。
不过同所有头部CXO一样,博腾的项目数也在快速增长,博腾各业务板块服务项目数比起去年同期有34%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新项目中,有21个都来自CRO业务的导流,引流的订单金额约 1 亿,要知道,公司的CRO板块体量本就较小,今年上半年一共才实现 1.31 亿的收入(同比增长 22%),足以看出对CDMO企业而言,有一个发展较好的前端CRO团队是多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所长认为,虽然就CDMO业务而言,泰格、康龙目前远落后于凯莱英、博腾,但未来却很有可能会实现弯道超车,因为他们前端的CRO业务太强了。CXO补足前端CRO比起补后端CDMO整体而言是要难得多的。
关注博腾的朋友,相信对他的CGT业务比现有业务要感兴趣得多,虽然当下CGT还亏钱,并没有太多营收,但如果拉长到十年周期来看,十年后公司的估值如何,大概率取决于CGT的发展,而非现在的主力小分子。
截至今年上半年,平台在做的CGT项目从去年同期的14个增加到现在的56个,今年上半年新签订单31个,订单金额约9200万,同比+68%。
整个上半年实现营收 1126.71 万,同比增长 80%。今年上半年,做CGT CDMO业务的博腾生物也完成了B轮5.2亿融资。
尽管一级市场现在不太景气,二级市场对CXO更不感冒,但博腾生物依然可以拿到金额不低的融资,充分说明一级资本对其长期发展的看好,很多时候,所长真的觉得二级市场和产业以及一级市场是脱节的。
就目前博腾生物持有的项目和订单情况来看,应该和康龙处在同一级梯队,前面依次为药明康德、金斯瑞科技、和元生物。
03
最后
在之前的文章里所长就反复强调,CXO其实是生物医药的前置机会,生物医药行业越繁荣它就越受益,而人类的发展带来的寿命的延长,以及对于健康的无限追求,都决定了生物医药就是一个永续增长型行业,而且景气度一直都非常高。
无论是CXO,还是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未来都还会有大机会,不过考虑到医药投资对于专业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创新药,本身就是九死一生,投资单个公司的确定性远小于行业指数。
想要分享国内创新药械产业链的成长机会,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配置追踪中证生物医药指数的生物医药ETF(512290),有潜力的创新药械一网打尽,无需担忧单个公司的风险问题,可以长期受益于行业的大发展。
医药行业经历近一年半的下跌,目前也确实处在历史性大底区间,整个板块无论是价格、估值,还是公募基金的配置仓位都处在极低位,现在正是关注生物医药ETF(512290)的大好时机。
更重要的是,创新药械不纳入集采、释放3000亿左右贴息贷款资金让医院进行设备更新等利好政策的出台更是引爆了市场的做多热情,医药行业已经有重新起来的趋势了,上周五便出现了全行业涨停的盛况,当时被人戏称,唯一的区别就是企业涨10%还是20%。
生物医药本就是永远的朝阳行业,目前板块极度低估,同时又有政策点燃市场热点,生物医药ETF(512290)是时候关注起来了!
目录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