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5后初中生,在深圳"血洗"了一批千万、亿万富豪!“把你们骗翻是我的本事”
肖建海1985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只有初中文化。为了包装自己高知成功人士的形象,自称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EMBA。
肖建海很早就来到深圳,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只好从事门槛相对较低的房产中介销售。
潮汕人天生就有当老板的基因,2006年,肖建海成立了深圳轩鸿置业公司,高峰时开了三家门店。肖建海还有两个妹妹,分别帮他各分管一家中介门店。
做中介时,肖建海同时也开展了给买房人垫付过桥资金的业务。什么是过桥资金呢?简单来说,就是你想买一套二手房,但这个二手房还处于抵押贷款状态。
在出售房产之前,一般是卖家要拿钱去银行解押,但卖家手头上并没有这么多钱,这笔钱就由买家来出。但这种操作方法,蕴藏着一个巨大风险,就是买家花钱解押后,卖家跑路不卖而产生经济纠纷。
为了让买家规避这种风险,中介就联合金融公司,推出过桥资金帮助卖家解押,然后利率由买家来承担,这属于一种金融业务。
这种融资时间较短,一般也就两三个月的时间,但利率比较高,月息能达到1.5%到3%不等。
肖建海就想,如果我成立一家金融公司,只要能便宜从别人手里借到钱,然后再提供这种过桥融资业务,就能用低利率借来的钱,高利率借出去,就能用钱生钱了。
于是,在2013年11月,肖建海成立了深圳市轩鸿金融控股等几家金融公司,正式转型金融行业。
肖建海的生意逻辑是成立的,低价借钱高价转借,但最大的问题是,借来的钱,能不能转借出去,把钱赚回来。如果能,这个生意就能运转下去;如果不能,借来钱赚不到钱,就不能覆盖借钱的成本,生意就转不下去。
肖建海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募集来的钱,他并没有能力找到这么多过桥的业务,让钱生钱。当第一批募集的钱到期,客户要赎回时,肖建海不得不发行新的理财产品,借新还旧。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庞氏骗局,不断吸收新的借款,用以偿还到期兑付的本息。
为了能够吸引到新的借款,肖建海进行了一系列的包装。
肖建海给投资者的年化利率为10%,相对于大多数雷爆的理财产品来说,并不算高。但也正是因为它并不高,可以让不少谨慎的投资者放松警惕,相信它不是高利贷骗局。
肖建海将公司的办公地点,租在深圳前海的高档写字楼里面,进行豪华装修。里面摆满了领导参观考察轩鸿基金的照片,以及肖建海与各级领导的合照,营造出轩鸿基金高大上的形象,以及雄厚的实力。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经典的骗局之路。
做慈善出风头。
参加各种金融论坛,做为演讲嘉宾,包装成功人士的个人形象。
2016年7月16日,肖建海以深圳市前海金融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的身份,联合和讯网,在深圳举办了“2016中国前海金融创新高峰论坛”。
他花巨资请来了纽约梅隆银行董事总经理、国际操作风管学会亚洲分会主席邬思彦前来站台。
在论坛上,他还做了题为“不以风控为前提的创新就是玩火”,讽刺的是,肖建海的轩鸿公司根本没有任何风控。不知道参加此论坛的人,听这个初中生讲课是何种滋味。
改变命运的事常发生在你无法预料的时刻。
“如果不是这个遭遇,我现在可以带着1000多万现金回老家,过富足安稳的退休生活,老两口周游世界。但踩了雷,如果不能把钱要回来,我一生积累的所有财富都可能化为乌有。我怕面对现实,天天不能入睡,老头子要我去深圳找肖建海要钱,我到哪儿能找到他啊?”
肖建海,是深圳私募轩鸿基金(轩鸿控股旗下公司)背后的实际控制人。
向笔者痛诉的,是一位快60岁的退休女性,半年前还是坐拥1500万现金的富裕人士,现在买张去深圳讨债的机票都要刷半天携程,选一张最便宜的早班机。30多年前,夫妻俩同到深圳,赤手空拳打拼,转眼到了退休年龄。去年底,他们把在深圳及惠州的房子卖了1000多万元,准备回江苏安度晚年。
因为在单位一直管财务,有个熟悉的理财经理,从银行跳槽到一家私募基金,以前经常给她推销一些理财产品,利率比银行高,也从来没出过事。这回理财经理推荐的是一家叫轩鸿基金的私募发行的年化11%的产品。凭着过去的信任,她把卖房的钱和身边所有的现金全买了三个月的短期产品。她想,反正年底和春节也不用钱,春节以后就回江苏了,孩子建议到时可以配置点股票。
3个月的短期产品,去年12月买的,春节后2月份就到期了,可轩鸿以各种理由不兑付,要她签展期合同,或者选择新的理财产品。随着越来越多投资人不能兑付,他们开始向相关部门投诉。法律咨询微信bestfch001.到了5月,好不容易通过“建群”把买了轩鸿产品的难兄难弟凑齐,居然有400多人,其中有小企业主,有银行职员,有在深圳奉献了半辈子的异乡人。
一位四川籍的姓贺的投资人,早年在工程兵部队翻山越岭,当过排长,转业后是第一批深圳建设者,老婆跟着从老家来深圳,没有文化进不了工厂,就靠捡垃圾、做保洁员的微薄收入接济家用,供两个孩子上学。平时省吃俭用,几百万的积蓄是一生的血汗钱。听了轩鸿理财经理的话,买了一年期年息11%的“固定收益产品”,欲哭无泪。“现在年龄大了,经济环境又不好,到哪里去挣这个钱啊?”老排长说。
踩雷的不仅有这些不懂私募为何物的普通人,还有一些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有银行的支行长,有企业主,都是熟人介绍来买的。
“这个三十几岁的‘小杆子’真没有人性啊!我们并不是贪心,而是看到他的利率10%,说是用来赎楼的过桥资金,信以为真。现在100多万元栽在里面,家有重病号在ICU(重症监护室),这是我们家的救命钱啊。好不容易堵住他,他居然说:‘哪家没有个生病的,在ICU里又怎么了?’甚至说‘你跳楼我又不要偿命’,‘把你们骗翻是我的本事,你买了就自认自己是傻逼吧。’”一位私营企业主说。因为没有流动资金,他的企业陷入困境。他请律师调查,发现肖建海从去年底就把实际控制的所有公司财产都转移了,爆雷后的几个月中仍发生了十多起以资产转移为目的的工商变更。
资产都是假的,实际资产已转移或者隔离,所有银行帐户都是空的








“庞氏骗局”源自于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CharlesPonzi,1882-1949)的人,他是一个意大利人,1903年移民到美国。在美国干过各种工作,包括油漆工,一心想发大财。他曾因伪造罪在加拿大坐过牢,在美国亚特兰大因走私人口而蹲过监狱。经过美国式发财梦十几年的熏陶,庞兹发现最快速赚钱的方法就是金融,于是,从1919年起,庞兹隐瞒了自己的历史来到了波士顿,设计了一个投资计划,向美国大众兜售。
这个投资计划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投资一种东西,然后获得高额回报。但是,庞兹故意把这个计划弄得非常复杂,让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经济体系一片混乱,庞兹便利用了这种混乱。他宣称,购买欧洲的某种邮政票据,再卖给美国,便可以赚钱。国家之间由于政策、汇率等等因素,很多经济行为普通人一般确实不容易搞清楚。
其实,只要懂一点金融知识,专家都会指出,这种方式根本不可能赚钱。然而,庞兹一方面在金融方面故弄玄虚,另一方面则设置了巨大的诱饵,他宣称,所有的投资,在45天之内都可以获得50%的回报。而且,他还给人们“眼见为实”的证据:最初的一批“投资者”的确在规定时间内拿到了庞兹所承诺的回报。于是,后面的“投资者”大量跟进。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傻子一样变成庞兹赚钱计划的投资者,而且大部分是怀抱发财梦想的穷人,庞兹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小额投资,平均每人“投资”几百美元。当时的庞兹被一些愚昧的美国人称为与哥伦布、马尔孔尼(无线电发明者)齐名的最伟大的三个意大利人之一,因为他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钱”。
庞兹住上了有20个房间的别墅,买了100多套昂贵的西装,并配上专门的皮鞋,拥有数十根镶金的拐杖,还给他的妻子购买了无数昂贵的首饰,连他的烟斗都镶嵌着钻石。当某个金融专家揭露庞兹的投资骗术时,庞兹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驳金融专家,说金融专家什么都不懂。
1920年8月,庞兹破产了。他所收到的钱,按照他的许诺,可以购买几亿张欧洲邮政票据,事实上,他只买过两张。此后,“庞兹骗局”成为一个专门名词,意思是指用后来的“投资者”的钱,给前面的“投资者”以回报。庞兹被判处5年刑期。
出狱后,他又干了几件类似的勾当,因而蹲了更长的监狱。1934年被遣送回意大利,他又想办法去骗墨索里尼,也没能得逞。1949年,庞兹在巴西的一个慈善堂去世。死去时,这个“庞氏骗局”的发明者身无分文。
共性特征
各种各样的“庞氏骗局”虽然五花八门,千变万化,但本质上都具有自“老祖宗”庞氏身上沿袭的一脉相承的共性特征。
低风险、高回报的反投资规律
众所周知,风险与回报成正比乃投资铁律,“庞氏骗局”往往反其道而行之。骗子们往往以较高的回报率吸引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而从不强调投资的风险因素。各类案件的回报率可能存在差异,有些高得离谱,如庞兹许诺的投资在45天之内都可以获得50%的回报,有些则属于稳健的超常回报,如麦道夫每年向客户保证回报只有约10%,但他非常强调“投资必赚,绝无亏损”。但无论如何,骗子们总是力图设计出远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的投资路径,而绝不揭示或强调投资的风险因素。
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腾挪回补特征
由于根本无法实现承诺的投资回报,因此对于老客户的投资回报,只能依靠新客户的加入或其他融资安排来实现。这对“庞氏骗局”的资金流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此,骗子们总是力图扩大客户的范围,拓宽吸收资金的规模,以获得资金腾挪回补的足够空间。大多数骗子从不拒绝新增资金的加入,因为蛋糕做大了,不仅攫取的利益更为可观,而且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大为降低,骗局持续的时间可大大延长。
投资诀窍的不可知和不可复制性
骗子们竭力渲染投资的神秘性,将投资诀窍秘而不宣,努力塑造自己“天才”或“专家”形象。实际上,由于缺乏真实投资和生产的支持,骗子们根本没有可供仔细推敲的“生财之道”,所以尽量保持投资的神秘性,宣扬投资的不可复制性是其避免外界质疑的有效招术之一。当年《波士顿环球时报》的记者曾经撰文揭露庞兹的骗局,却被庞兹以“不懂金融投资”为由加以批驳。
投资的反周期性特征
“庞氏骗局”的投资项目似乎永远不受投资周期的影响,无论是与生产相关的实业投资,还是与市场行情相关的金融投资,投资项目似乎总是稳赚不赔。万亩大造林计划仿佛从不受气候、环境、地理因素的影响,麦道夫在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也能在二十年中数次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这些投资项目总是呈现出违反投资周期的反规律特征。
投资者结构的金字塔特征
为了支付先加入投资者的高额回报,“庞氏骗局”必须不断地发展下线,通过利诱、劝说、亲情、人脉等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从而形成“金字塔”式的投资者结构。塔尖的少数知情者通过榨取塔底和塔中的大量参与者而谋利。即便是高深莫测的纳斯达克前董事会主席麦道夫也免不了拉拢下线的俗套,大量利用朋友、家人和生意伙伴发展“下线”,有的人因成功“引资”而获取佣金,“下线”又发展新“下线”,滚雪球式的壮大为“金字塔”结构。
目录 返回
首页
- 评论列表